教育网
教育网
李军辉:用“臻品教育”的温度,点亮每颗成长的星
2025-11-13 22:10
来源: 网络
作者:秦涵媛

  在江西鹰潭余江区实验初中的校园里,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却眼神温和的身影——他是校长李军辉,也是孩子们口中的“点灯人”、老师们心中的“领路人”。八年时光,他以“做最好的自己”为校训,怀揣“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”的初心,把“臻品教育”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,让教育的温暖化作孩子眼中的光、家长脸上的笑、教师心底的热。

  他把爱藏在每个细节里

  “改变一个孩子,就是改变一个家庭。”李军辉常说这句话,更用一次次“走心”的守护,让这句话有了重量。

  2025年1月的寒冬,李军辉提着装满文具、米面油的袋子,走进了初二学生艾某某的家。昏暗的房间里,艾同学正趴在餐桌上写作业——父亲早逝,母亲智力残疾,他只能寄住在舅舅家。李军辉蹲下身,指尖划过作业本上工整的字迹,发现孩子成绩名列前茅,却在数学上有点偏科。他当即掏出手机,拨通数学老师范老师的电话:“这孩子肯学,咱们抽课后时间帮他补补,别让偏科拖了后腿。”

  听说艾同学因担心学费想辍学,李军辉立刻从包里拿出贫困生补助申请表,轻轻放在孩子手里:“你只管安心读书,学费、生活费,学校帮你想办法。”临走时,他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艾同学的课本扉页:“有事随时找我,校长叔叔一直都在。”灯光下,孩子的母亲攥着申请表的手不停颤抖,而孩子悄悄在扉页补了一行字:“要好好学,不辜负这份暖。”这样的家访,李军辉坚持了八年,每学期至少两次,把希望送到了一个又一个困境家庭。

  还有那个初一就“摆烂”的女孩,上课走神、作业拖沓,李军辉没批评,反而和家长“演”了一出“苦肉计”——开学时,女孩三次上门求报名,他才“勉强”点头,并趁势和她约法三章:“上课认真听,作业按时交,咱们不比基础比进步,不比智力比努力。”此后,他常找女孩谈心,今天塞给她一颗糖,明天夸她“今天坐姿比昨天正”“这道题比上次算得快”。慢慢地,女孩眼里有了光,中考结束后,母亲拿着成绩单激动地说:“是李校长把我家孩子‘拉’回来了!”

  而对那个因基础差放弃学习的初二男孩,李军辉的一句承诺,成了孩子逆袭的光。“现在努力还来得及,”他拍着男孩的肩膀,语气郑重,“就算中考没考上,我允许你回来复读,咱们再拼一次。”就是这句话,让男孩红了眼眶,从此课堂上不再趴着睡觉,课后追着老师问问题,最终顺利考上了余江一中。

  这些不是偶然的“奇迹”,而是李军辉搭建的“一生一档”帮扶网——教师定期家访摸清家底,为经济困难学生争取助学金,给学业落后的孩子安排“一对一”辅导,心理辅导室的门永远为需要的孩子敞开。他总说:“每个孩子都该被看见、被相信,哪怕只是一点微光,我们也要帮他燃成火炬。”

  他让教师成为“追光者”

  “有好老师,才有好教育。”在李军辉心里,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,更是教师发光的舞台。

  2017年他刚任校长时,就带着老师们“走出去看世界”——晏小勇、邱爱萍等100多位教师,揣着学习笔记奔赴北京、青岛、苏州;北京的名师、深圳的班主任、南昌的学科带头人也被他“请进来”,把最新的教育理念、最实用的教学方法送到老师们跟前。年轻教师吴雪玉还记得,第一次听完北京名师的课后,她激动地拉着李军辉的手:“校长,原来语文课还能这么上!”

  为了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,李军辉推出“师徒结对”——经验丰富的金光华老师带新教师时,从备课、上课到批改作业,手把手教;作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,他还带着老师们搞课题、写论文,《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微课应用研究》等省级课题落地,十余篇论文发表,让老师们从“教书匠”变成了“思考者”。

  在他的感染下,实验初中的老师们成了“拼命三郎”:付老师抱着哺乳期的孩子,依然扛起三个班的物理课,课间在办公室喂奶,上课铃一响就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;陈丽萍老师常说自己“睡梦中都在备课”,夜里想起一个好点子,爬起来记在手机备忘录里;金光华一人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,每天最早到教室,最晚离开,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接着讲。老师们总说:“校长每天六点到校、十点半才走,我们哪好意思偷懒?跟着他干,心里踏实!”

  他把“实干”刻进骨子里

  从1998年第一次站上讲台,李军辉就认准了“教育是干出来的”。在桃李中学任教时,他带的班30多个学生里,10多人考上一本,20多人过二本线,还出了个文科状元;2017年来到实验初中,他更是把“家”安在了学校。

  每天清晨六点,他准会出现在校园里——看看食堂的早餐热不热,查查教室的门窗关没关,碰到早到的学生,笑着问一句“早饭吃了吗”;晚上十点半,他还在办公室里整理听课笔记,或者和晚走的老师聊教学进度,直到校园里只剩下路灯的光。

  有一次例行检查,他发现七年级的周某和陈某在校外吸烟、喝酒,把两个女孩请到办公室。起初,女孩们还嘴硬:“我们在校外做什么,学校管不着!”李军辉没发火,而是搬了两把椅子让她们坐下,从“吸烟会让牙齿变黄、伤害身体”,聊到“父母挣钱供你们读书多不容易”,再到“女孩子该有的样子是阳光、干净”。聊着聊着,两个女孩红了眼眶,当场保证再也不犯。后来,她们真的变了——上课认真听讲,作业按时完成,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朗诵社团,每次见到李军辉,都会笑着鞠躬:“校长,我们没失信!”

  八年实干,换来了实验初中的“蜕变”:2018年中考全市第一,2019年再创新高,之后一路飘红,一路高歌,一路跨越,一路辉煌。“全国五四红旗团委”“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”“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”“江西省人民满意学校”等30多项荣誉挂满了荣誉墙。可李军辉最在意的,不是奖杯,而是学生毕业时说的那句:“校长,谢谢您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。”

  他把改革的步子踩得很实

  “不能用过去的方法,教今天的孩子面对明天的世界。”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,李军辉选择做“第一个推开窗的人”。

 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,他牵头组建了涵盖7所薄弱学校的“教育联盟”——50多名骨干教师背着行李,交流轮岗到潢溪中学、余江三中这些偏远学校。以前潢溪中学只有200多个学生,老师没干劲、学生没信心;如今,在轮岗老师的帮扶下,学校规模扩大到800多人,课堂上举手的学生多了,校园里的笑声也多了。余江三中更从“薄弱校”变成了近2000人的城区优质校,周边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过来。

  2023年7月,学校要通过“二次分流”化解大校额,近15名教师需要调整岗位。不少老师心里犯嘀咕:“会不会被‘排挤’?”李军辉没搞“一刀切”,而是连着开了班子会、行政会、教代会,把政策一条一条讲清楚,让每个老师都有机会提建议、说想法。“分流不是‘淘汰’,是让大家到更适合的岗位发光。”他的坦诚打消了老师们的顾虑,最终分流工作顺利完成,没有一位老师有怨言。

  他还给学校的德育“换新装”——推行学生诚信档案,谁按时交作业、谁主动帮助同学,都记在档案里;开发“五育融合”校本课程,经典阅读课上,孩子们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;AI智能课上,大家围着机器人兴奋地提问;安全教育课上,消防员叔叔来教大家灭火、逃生……“要让孩子不仅会读书,更会生活、会思考。”李军辉说。

  “我们学校致力于做‘臻品教育’,以校训‘做最好的自己’为依托,以课程建设为载体,努力培养身心健康、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少年!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,我将脚踏实地,不断进取,我相信,理想教育的终极是师生们自我价值的实现,是幸福的生活,是精彩的人生! ”李军辉表示,他心中最好的教育就是让“臻品教育”成为每一个师生的“幸福密码”——学生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,教师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梦。李军辉的话语很朴实,却藏着最动人的教育情怀。

  如今,余江区实验初中的校园里,“做最好的自己”的校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李军辉依然每天穿梭在教室、办公室、操场之间,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,用实干书写“臻品教育”的答卷——因为他知道,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,是一次静静的守护,而他愿意永远做那个“点灯人”,陪着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更亮的未来。(汪有辉 吴思凯)

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教育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教育网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
高校动态
数读高校
高校智者汇
相关新闻
光明日报 2019-09-27